戒學是修學佛法的基礎

 

細數每個人的人生歲月都過了幾個年頭了?而想想每個人學佛又有幾年頭了?我們都知道自己在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嗎?而學佛自己又知道學了些什麼了呢?在坐的每個蓮友都已經過了半百或是已近了半百的人生了,所幸我們知道要信仰正信的佛教,但是就修道的次第成就佛的功德,楊郁文教授在《阿含要略》中歸納成幾個要項:善、信、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又稱為佛的五分法身;因此修學佛法的佛教徒,對於戒學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教育絕對不可忽視,才不會蹉矺了學佛的歲月。

佛制弟子首先是五年學戒,有了成就或有餘力才能學禪。戒分在家出家二戒,就聲聞的在家弟子戒而言有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。倘是為了求得現生與後世的安樂而受持,就成為人天乘法,如果是以出離心來修學,為了脫生死、出離三界而受持,就是出世的戒法。

佛陀教導弟子要對自我的觀察和反省,當我們以理性地觀察和分析下來,可以有二大類,一是物質的現象,二是精神的現象。無論是物質的現象或是精神的現象,都並非可以保持永恒不變,而為剎那剎那生滅之法,這種遷流、變化的現象是因為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裏,一切現象界的事物都不能離開時間範疇而存在,這在佛法裏稱為“諸行無常”。

此外,由於諸行皆由眾多因緣、條件和合而成,眾緣和合則生,眾緣滅則滅,這種緣生緣滅的狀態稱為空,空不是空無所有,是指出這一切的現象都沒有實自性而已,所以佛說法,是緣起假名而本來空寂的,但是人類由于無始來的愚昧,總是內見我相,外取境相,不知空無自性,而以為確實如此。對治因為無常性故苦的物質或精神現象,需要有禪定的功夫的智慧;所以為了修定而持戒,叫做增上戒學。楞嚴經云:「攝心為戒、因戒生定、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戒是修得三業清淨,在此的基礎下才能得清淨的禪定;若是貪著五欲享受、對人做事不離惡行修善卻想要得定感發神通,何況佛也不鼓勵隨意使用神通,因為神通不是信仰佛法的目的,如有僧伽虛偽謊報未得說得,為佛法的大妄語戒,是會被勒令逐出僧團。

五戒指五種制戒,佛陀為在家男女所制定之戒法。五戒乃小乘戒法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五戒,是屬於盡形壽之戒,命終後當下戒體消失。依此受持五戒功德,最起碼可保持來生當人,佛陀制戒的目的,是希望佛弟子能如法受持,如法受持的作用是在增長法身慧命,斷惑證真,由持戒奉行諸善法。在嚴謹受持五戒的過程中,認真改往修來,使自己在生活與工作方面,不斷改善自己,提昇自己,朝向智慧的覺道邁進,一方面淨化自己的身心,令三業清淨,福慧增長以自利;一方面淨化社會,取消罪惡,令社會安定繁榮以利他。所以說奉行諸善、防非止惡就是悲心的展現,是一種己律律人、己達達人的表現。

在佛說賢者五福經中說:自己不殺生,又能勸導他人不殺生,來生必得長壽的果報;自己不偷盜,又能善說法要,令聞法的人,也能改變偷盜的行為,來生必得富饒,擁有無量財寶福德的果報;自己斷婬,又能教人斷婬,或勸人尚節守禮不邪婬,來生必然相貌端正;若能自己不妄語,又能說服他人,止息妄語,敬信三寶,來生必得善名遠播,人所讚嘆的福報;自己不飲酒,正智明了,又能說法利生,教人不飲酒,令人保持正智,明白佛法,理解真理,來生必然聰明大智,人所敬信。所以說想長壽,大富,端莊美麗,受人歡迎人所稱羨,又想聰明才智過人,真的要發心受持五戒。何況持戒,諸佛稱讚,善神守護,功德不可思議。

菩薩戒是大乘戒法,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,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,是屬於盡未來際的戒法,故眾生受持菩薩戒即入諸佛位,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是因,佛(梵語buddha)為果,是故菩薩戒受持圓滿即是佛道圓滿。

梵網經云:『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:一、十方諸佛愍念守護。二、臨命終時,正見(梵語samyag—drsti)心歡喜。三、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。四、功德多聚,戒度成就。五、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。』

至於持戒功德佛在世時,有一比丘,嚴持不妄語戒。有一天出外乞食,看見一個難產婦人,生命危在旦夕,大悲心生,自言:我自從皈依如來,即嚴持不妄語戒,若然清淨,願以此功德,令此難產婦人,順利生產。言畢,嬰兒立即出世,毋子平安。

又過去年印度迦濕彌羅國,有一毒龍為患,當時住在毘羅寺的五百大阿羅漢,共同入定,亦不能驅逐此惡龍。後來,有一遊方僧人至,聞毒龍為患,特別前往毒龍處,彈指說:「請遠離此地」,毒龍聞言,即自動離開。五百阿羅漢問僧人入何定,可以驅逐毒龍!僧人答:我不入定,也不用神通,只是一向嚴持佛戒,即使是輕微小罪,亦不觸犯,所以能令毒龍害怕,自動離開。

由此證明,持戒功德,遠勝神通;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,清淨不犯,其功德亦不可思議。因為五戒,有少分戒,多分戒,與滿分戒的不同。但受一或二戒,名少分戒;若受三或四戒,名多分戒;全受五戒名滿分戒。所以皈依,一定要同時昄依三寶,不可分割;求戒,是可以求受滿分戒,也可以選擇求受少分戒、或求受多分戒的。無論是少分、多分、或滿分,但能受持不犯,功德一樣不可思議。

    以上是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,若果想進入佛門,改往修來,超凡入聖,離苦得樂,就一定要皈依三寶;若果想滅罪生福,上升不墮,保持人身不失,就要受持五戒。可以說:三皈五戒,是確定佛弟子身份的證明,亦是往來人間天上,以及通往佛道的法界護照。凡是想滅罪生福,享受人天快樂,甚至想轉凡成聖,覺悟成佛的人,都應該皈依三寶求受五戒。皈依三寶,就是三寶弟子,求受五戒之後,男子就是優婆塞,女子就是優婆夷,意譯是近事男,近事女。意思是說:皈依受戒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今後應該親近三寶,學習佛法,了解真理,如法修行,以求智慧;同時還要盡自己的能力,四事供養三寶,護持三寶,以修福德;如是福慧雙修,解行并進,才是典範的三寶弟子,才是典範的優婆塞,或優婆夷,才可以福慧增長,菩提上進,而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。所以在家居士學佛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與幸福,抑或為了淨化社會,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財產安全,都應該在皈依三寶後,進一步發心求受五戒、菩薩戒。

 

佛光山五 戒:二○○八年國曆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(週五至週日)
農曆十月三至十月五日

菩薩戒:二○○八年國曆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(週五至週日)
農曆十月三至十月五日

佛法比喻戒如良師,可以指導我們行為端正;戒如城牆,可以保護吾人免於惡盜侵犯;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位善神,現世免除苦惱恐怖,獲得身心自由平安和諧,免墮三惡道,持戒是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為了社會治安長久,須受持五戒、菩薩戒。戒為諸法的基址,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導,信、願、行是往生西方的三要素,秉持著「信、願、行」三資糧,以清淨無為之心圓滿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,斷除一切煩惱,就是不成佛也是賢聖尊了!

 

 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仙峰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